▲山西顺县岳家寨 顺县融媒体心
年,
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文化打卡地,
博物馆的形态也越越丰富,
常见的有
艺术类历史类科学类博物馆等。
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特殊的博物馆,
当就包括露天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与传统的室内博物馆不同,
欧洲露天博物馆协会将其定义为
在户外环境下,
科学系统地收藏作为
结构单位和功能实体的各类建筑物,
展现相关的居住类型住宅经济和技术。
传统村落,
是一种农耕社会的遗,
同时又饱含着传统的生和生活,
它们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露天博物馆。
如何对其进行保护,
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的样式有哪些,
建立原则是什么,
一直以,
不断引发着新的探索和思考。
本期推出的文章,
即为对露天博物馆的思考
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模式
在文化遗保护的意义
作者为
山西省政协智库专家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博士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心成员温昊阳,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心副主任蒲娇。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家,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早在2013年12月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就曾经提出要让村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不容忽视的是高速城镇化的社会大背景。随着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民的主要经济生方式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不少地区撤村并点,大量村落出现空心化农业土地闲置的现象。如何改变此类渐失生命活力的传统村落坐以待毙的困境,将散落乡野零散又珍贵的民居集起科学保护,使根植于其的文化根脉得以蔓延续传,让文化空间在保持本真性的基础上维持留存,是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在建设期望实现的目标。
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
本土化的文化保护实践
露天博物馆或户外博物馆可译为Open Air Museum。最早的露天博物馆,是于1891年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吉尔卡登岛上的斯堪森露天博物馆。在建筑领域及生态领域的研究,露天博物馆概念的运用并不陌生。欧洲露天博物馆协会Association of European Open Air Museums在官方网站将其定义为在户外环境下,科学系统地收藏作为结构单位和功能实体的各类建筑物,展现相关的居住类型住宅经济和技术。
传统村落作为形成年代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但同时又是与现有的两大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正因为传统村落是一种农耕社会的遗,同时又饱含着传统的生和生活,因此对其保护,出现了与现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理念与方法完全不同的巨大难题。直至2015年,冯骥才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一文提出加快建立露天博物馆,以利集保护与展示的观点,并认为这是除却名录保护与连片保护之外,对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零散的历史民居的保存,是一种收藏和展示历史民居建筑及其生活方式的博物馆。
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的活态,是相对于传统博物馆的静态而言所生的概念。后者是将文化事项移到一个博物馆建筑,加以保护和陈列。传统村落作为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生生活单位,承载着大量的精神遗,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深植于村落,也是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因此说不见森林,只见树木式的保护并不适合传统村落的保护。
归根到底,露天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注重对历史民居及生活细节的活态保存。传统村落作为华民族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与非物质文化遗的承载体,有着活态性及不可控性的特点,对它的保护可谓是本土化的文化保护的最全面最艰巨的一次实践,其最重要的是贯彻以人为轴心的思维。
尝试与探索
几种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的样式
一原地修建为空巢村及留守村所建立的传统村落遗址式露天博物馆。
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我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2010年为271万个,10年间减少90万个。大量传统村落伴随着年久失修濒临坍塌等一系列空巢特质的出现,人口迁移与流失也使原本由亲缘地缘宗族等组成的村落社区网络遭到瓦解。针对这种发展的内部动力及监管责任人正在逐渐失去的空巢村,遗址式的露天博物馆是一种可以尝试的保护方式。
▲具有露天博物馆性质的湘峪古堡
遗址式村落露天博物馆的建立,首先要突出的是其原真性与整体性,即在村落原址上进行重建及复建,尽量保持村庄的肌理及功能分区;其次,要对本地域内的文化进行深入梳理与精炼,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如搜集具有价值的民族学和社会史藏品及文献,留存原住民关于社区口述历史的录影工作,将掌握技能的传人召集,通过民众最好为原住民身着当地传统服饰的解说或展演,从而将地域内富有代表性的生方式生活方式节庆活动,展现于观者;最后,对于空心村而言,通常是破败的村落,但为了维持村落的整体风貌,并不做减法处理,而是尽量维持常态,即维持为主,修葺为辅,不轻易拆除具有标志性功能的建筑,如庙宇祠堂作坊学校。不轻易改变村落的文化空间构成,如广场坟地祭祀场等,但可适当选取不在主要村域心位置的建筑,对区位空间进行功能再分配,为展馆陈列教学参观民宿经营提供必要的场所。对于新建的民居,要划定时间节点,进行拆除。拆除后空缺的地方,从统一地域内其他村庄找寻同时代同品类同风格的建筑,并进行搬迁,尽量保持村庄的整体风貌。
虽然相对与下文其他两种类型露天博物馆而言,遗址式村落露天博物馆更加依托于村落本身的形态优势,偏重于村庄建筑与格局,获取原住民建构与重组的支持与能动性并不大,但从保持文化多样性以及作为游赏之地的价值而言却意义重大。
▲具有露天博物馆性质的常家庄园建筑群
二易地保护拆迁村所建立的村落浓缩露天博物馆。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某些村庄的村民因社会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修建高速公路等种种原因必须背井离乡,迁入他乡的农民,尽管政府部门给予了情感关怀及经济补偿,却依然故土难归。当然,这类村落绝大多数并未列入家级名录,但这不代表村落内部毫无保护价值与存录意义,反而往往保有大量有价值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针对拆迁村所异地重建的村落浓缩露天博物馆,是利用减法的方式,即从原始村落选取出有代表性的文化进行重组,注重其对村落精华的提取与把握。此类村落在重建之后,往往失去去行政区域上的姓名与身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能算为行政属性上的村落,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与精神意义范畴上的村落。同时,原村居民基本会随家相关安置政策进行分流,或邻村而居或远离故土,故此类村落浓缩露天博物馆基本不具备生生活功能,更多的是具有展示观赏旅游功能为一体的载体性质。
因为缺少原住民的活态生活在其,此类村落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将本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得到集展示。就物质文化而言,对村落整体格局如村落原始功能区域划分代表性公文化空间如广场戏楼经典民居如作坊重要公建筑如祠堂庙宇主要街道历史见证物如石碑与文献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测绘拍照与标记;就非物质文化而言,对列入名录的非遗未列入名录的非遗日常生活场景礼俗生活场景家具信仰等方面进行动态影像的记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及自然传人的口述记录。此外,要对日常生场景生工具进行记录与实物留存。若条件允许,还可对古树祖坟进行迁移,泥土样本进行留存。一方面是对即将逝去的村落本身进行记录,留存永久性的DNA档案。另一方面,通过盘点筛选后,将有价值的最能体现村落地域文化的物质文化遗进行科学地严谨地有序地拆分移动再组建,本着外观如旧内部翻新的原则,进行文化空间的营造与文化场景的还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满足对历史原真性的静态陈设,并含有一些活态的生活文化,使地域文化找到依托并长久传播。
▲具有露天博物馆性质的山西文化业园.留住山西建筑群
位于山西省晋市太谷区的留住山西山西省文化业园119驿站区域,可算是注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露天博物馆的典型案例。山西民居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民居,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此区域由具有典型山西明清风格的古建落组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山西传统民居消亡和文化断裂的速度远比打捞与抢救快,所以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普查整理,并合理转化与利用,应秉承以下三项原则一是与现代科技结合,古为今用的创新精神;二是与历史资料结合,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三是与市场结合,面向社会的市场导向精神。收集,梳理,整合地域空间内有价值的老建筑构件精美厚重的砖雕巧夺天工的木雕寓意丰富的匾额等,在将民间精粹与现代工艺的修复复建,每一片瓦,每一块砖呈现出了它独特的文化韵味,通过灵魂与血肉的结合,将会给社会呈现出一个遗级的示范项目,也便顺理成章将其塑造成代表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一座露天博物馆。
▲山西省文化业园以留住山西为出发点,
将文化与旅游等多元板块有机结合于此
三就地保护对于新村旧村混杂的传统村落所建立的旧村博物馆。
目前传统村落的现状,有新村与旧村同时存在的村落。即在行政区域上划分,两村都属同一村名,行政管理无异,但在原住民的依附性上差距较大。旧村往往因基础设施较差,居住多为老人与经济相对较弱的村民,而新村相反,为更多年轻人居住。久而久之,时常出现新村旧村仅一墙之隔或一路之隔,一方人声鼎沸一方却鸡犬不闻。此类村落因旧村与新村地理关系的亲密,原住民的生生活其实并未完全脱离旧村,还会经常与其发生关系,特别在某些与祠堂庙宇祖坟常有联系的村落。因而,建立此类村落的露天博物馆,要合理利用好原住居民所发挥出的能动性与创造力。
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的建立原则
通常认为,露天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都是新博物馆学的物,新博物馆学提倡对文化遗的整体性保护,即不光是遗本身,也包含与遗有关的自然和文化载体。简而言之,露天博物馆建立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打破传统博物馆的空间束缚,将社区内的自然环境文化遗进行整体性协同保护,并特别关注生活于特定自然环境,与文化遗密切相关的人的因素和诉求,以促进社区文化认同以及人物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遵从原住民的意愿
对于露天博物馆应该遵循何种原则建立,学界早有各种思考。通俗所说的文化村,就是露天博物馆,在术语上应该称为‘模型文化’,其意义就是把某一时期或某一族的文化生活状况以‘模型’的方式保存或重建起,以作为展示;把真实的文化生活状况展示出大半是不可能的或不易做到的,所以只有以‘模型’作为替代。毋庸置疑,这种对露天博物馆的观点是专家将自身置于客位之上,对其的理论层面构建。然而,在实际操作之,专家与政府作为新的实践者类型,如何读取原住民的真实愿景与生活诉求,在行动空间内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跨区域的经验相集合,才是评判露天博物馆成功与否的原则之一。
黄光教授从Dr.Fritz Wallner的微世界和生活世界概念发展出科学微世界和生活世界概念,用以分析人类社会的两种不同知识和西方文化哲学之异同。然而,作为掌握更多社会发展规律的专家和更多社会行政能力的政府,并不是要远离露天博物馆的建造与规划,反而应该利用自身优势投入其。
本文认为,在露天博物馆的构建上,专家及政府应该更多关注主体即原住民的意愿与思考方式,避免主客二元对立的宰制式建构dominative construction及不具任何价值色彩的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应该采用一种主客不分的参与式建构participative construction,强调知识内容的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在2000年9月挪生态博物馆际研讨班上,挪威家文物局副局长达格·梅克勒伯斯特Dag yklebust先生在他起草的六枝原则就曾指出,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文化是一种同的和民主的构造,必须以民主的方式加以管理。
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多样性受到了冲击。而露天博物馆的建设实践同样面临本土文化与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文化自觉恰好为文化的相互尊重文化遗的有效保护以及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无论博物馆的建设实践因情而异,但是其宗旨和根本目的不变居民以主人的身份管理自己的文化保护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促进社区发展。如何从对峙到融合,从参与到享,从构建到体验,既对人生意义等问题进行解答,也遵从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提供让观者认知客观外在世界的途径,使科学微世界和生活世界相通,最终协调好管理者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
通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同化。例如,位于山西省晋市太谷区历史文化名村阳邑村有一座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信寺,其正殿壁画为释迦摩尼成佛的故事,壁画的人物服饰已汉化。佛教的汉化,就是通化或同化,只有这样才能把外的文化吸收进并延续下去。
▲山西省太谷区净信寺壁画部分
二注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
有论者如吴霖先生认为,有些文物只是某些文物整体的一部分,另一些文物须在它们的独特背景才能被理解,如被孤立地展出,意义和效果就会减色。在露天博物馆的建设,应既注重其文化属性,也注重其经济属性。
首先,露天博物馆所属大文化空间内的开放性活态性与整体性应该得到尊重,如将自然环境文化遗原住民生活俗等进行整体保护和展示,将对文化遗进行活态保护作为建立的首要条件;其次,既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在露天博物馆所在社区内开展相关活动,促进文化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最后,注重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调适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绝不等同于旅游开发或其它形式的商业活动,必须通过调适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在的现实状况下,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物,虽然不排斥在露天博物馆所在的村落区域内发展旅游,但这绝对不等同于任其肆意以商业化的旅游形式推动村落发展,或者说把村落发展的唯一期望寄托在旅游业上,只有在社区环境文化遗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够确保露天博物馆所在社区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从而在外者面前提升文化资本,促进村落健康发展。
▲丁村遗址和丁村明清民居
三社会资本的再利用
所谓社会资本,是除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以外,人们对边环境自然和人际关系等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已经具有的传统技巧和知识的总和。文化保护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即文化在持续发展与村落的传统是否保持连续性,这也是目前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传统村落作为广大民众同建立同维护,是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应为民众同享用。
无论空巢村拆迁村,还是正在逐步丧失社会功能的村落,村民的背井离乡与故土难归,无疑都是农耕文明及村民情感的一种损失。这种损失,并不仅限于经济学的角度,更不能用金钱衡量与弥补。一方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世代耕种的农民丧失了对祖居千百年的惯自然环境的熟知气候温度的适应对边山水的认知及传统的农耕和日常生活,离开了互帮互助互学,这无疑是对其生资本的一种创伤;一方面,传统村落的形成是建立在一种心理认同的基础上,在亲缘血缘地缘业缘神缘建立下的人际关系网被打破,无疑使他们丧失了全部的人际资本;另一方面,传统村落是经济资本的有效载体,更是众多地方方言风俗手工艺品传统节庆等非物质文化的有效载体,这些资本都是维持农耕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宝贵资源,若这些资源丧失,不但会使经济重创,还会使人心难以修复。
▲山西岚县面塑在文化创意传承着民族文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家对于农业工业遗保护一直在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即对遗保护的同时还要再利用,使之生经济效益,反哺遗保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带动遗保护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反观我传统村落保护观,也可通过村落露天博物馆与遗旅游业的适度结合,达成让村民重新掌握更多社会资本的途径。村落露天博物馆的定位基础是那些内循环动力不足的村落,这就决定了这些村落的民众正在丧失或并没有掌握太多的社会资本。当一个传统的村落空间,被置于博物馆话语之下时,便有可能获得某种文化资本与社会力量,这为重启文化传承与文化生的现代性建构,促进业调整及重组,增加企业联动效应,带动整个消费链条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结 语
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构想实施运营,实为一种动态的机制,在这种机制,露天博物馆具有一定的演化能力和较高的能动性,主宰与导向的是其人的因素,核心思路是公众参与。
文化本身是一种同参与与民主创造的过程,因此必须以民主的方式管理,原住民作为文化的真正拥有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解释和认同自身文化;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必须与原住民建立起联系,由他们作出界定和解释,文化的定位才会精准;任何人都有享受现代化生活的权利,在不损害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不能以牺牲原住民的生活水为代价换取博物馆的建设;政府和专家是村落复兴暂时的服者与代理人,原住民才是文化的主人,只有原住民自身有文化自觉,实现自我监管与运营的途径,露天博物馆的模式才有可行性;尊重文化遗与文化空间,其传统工艺技术和物质文化资料是应该关注的核心部分;露天博物馆的选取发展与形成没有固定模式,要避免同质化,应保持各自文化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文化差异性;无论是否入选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只要村落内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有值得记录的碎片,就可以进行拾零与编辑,提供作为露天博物馆或馆馆原材料使用的可能性;要制定整体性阶梯型与可持续性规划,必须避免损害长久文化的短期经济行为;露天博物馆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可提供展示传播与教化功能,故不排斥作为游赏之途,但当旅游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护文化,鼓励生和出售以传统工艺为基础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品。
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的最终目的,是要留住传统村落的根脉及剥落的碎片,提供一处欣赏传统认知历史传承文脉的场所,唤起民众乃至整个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让原住民有景可赏有家可回有根可寻有乡可愁。此处借用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的美丽的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每一片珍贵的羽。
▲传统村落大汖村
文|温昊阳 蒲娇
图|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